English

走出房门的杨振宁

1999-08-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零度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年轻的华人,杨振宁是其中之一,1966年他荣登纽约州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讲座教授职位;次年,他对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讨论,导出了跨数学物理学科影响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表彰他在建立规范场理论中的贡献,美国富兰克林学会授予他1994年度鲍尔科学成就奖。这样的研究业绩绝对是稳健而骄人的。读《杨振宁文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位科学大师。

演讲,是杨振宁乐此不疲的授业方式;随笔,是杨振宁的另一类思维的表述形式,人文气息浓郁;即便是较专的科学论文,也包孕着一种强烈的文化气质,比如在谈到物理学对称原理的一篇文章里,他引举了中国宅居的格子窗,祭祀用的铜器及荷兰艺术家的画品等,用以揭示出科学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的亲密关系。

他反对科学研究上的被动懒惰,不愿意也“不善于”纯粹科学的布道说教,他总是娓娓讲述解决问题包括人生问题的一些心得:“研究物理学就如同看一幅很大很大的画,整个自然界的结构就像整幅画的结构,对画的不同部分的不同感受就促使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他坚定地认为,科学研究中也有爱憎分明,也谈“风格”。他最欣赏《红楼梦》、鲁迅,并提出“几何在中国不受重视,这与近代科学在中国没有得到发展有关系”;“巴金没能获诺贝尔奖,原因在于他的小说结构、技巧不现代化”。对文史哲的贯通与谙熟,对科学之外的世界的洞悉,使他能把科学演绎得如此美妙亲人。

是的,科学的即是人文的。疏远人文的科学是跛足的,注定无法远行。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联姻,才能构筑成一位科学家生活的全部。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兴奋的杨振宁把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结果打电报告诉美国物理学家欧本海默时,欧本海默只是简洁而风趣地回电:“走出房门”。——科学与人文之间其实只有一扇人为的房门,并且永远地敞开……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